1986年,蔡國慶、韋唯、杭天琪、張薔等上百位著名歌手參加了在首都體育場舉辦的《讓世界充滿愛》演唱會。
場面宏大。
然而在電視臺上播出時卻完全不見張薔的身影。
當(dāng)時,張薔是動輒就賣百萬份專輯的當(dāng)紅歌手,但她卻從未登上過大型演出的舞臺,主流媒體也從不待見她。
她大概是樂壇最特殊的歌手。
《一路繁花》播出,劉曉慶,陳嵐,蔡明等人,各個都是敢說的人物,在歌手行列中,說起敢說敢言,那英都要叫她一聲前輩。
有人說這是建國以來,最有種的幾位女性。 ??
畢竟在80年代,張薔的火爆程度任何一個歌手都不能比。
1967年,張薔出生在北京,母親是中央第五交響樂團的小提琴手。
張薔從小就生活在音樂中。
張薔6歲那年,父母離婚,她和弟弟跟著母親生活。
上世紀(jì)70年代,敢于離婚的人很少,張薔生活在為數(shù)不多的單親家庭之中,經(jīng)常被欺負(fù)。
小張薔討厭學(xué)校,經(jīng)常逃學(xué)。
母親是藝術(shù)工作者,思想開放,對于張薔的學(xué)習(xí)并沒有太多的管束。
張薔上小學(xué)的時候,母親就給她燙了一頭卷發(fā)。
當(dāng)時張薔有個朋友叫常寬,后來也成了著名歌手,他說:張薔的家裝飾的特別洋氣,家里總是放著成箱的可樂。
母親是著名小提琴手給李谷一伴奏,張薔小時候第一時間就能聽到風(fēng)靡全國的《絨花》等歌曲。
但張薔最喜歡的卻不是這些歌,她喜歡甲殼蟲、喜歡卡朋特,這些身邊人都不知道的樂隊。
上中學(xué)時,張薔越發(fā)大膽,穿牛仔短褲,背心,帶墨鏡,在上世紀(jì)八十年代可謂是引流潮流的穿搭。
1983年,還在讀高一的張薔得知海淀區(qū)舉辦青年歌手大賽,愛唱歌的她報名參加了,上臺演唱了一首卡朋特樂隊的《什錦菜》。
那是一個“鄧麗君”都被稱為靡靡之音的時代,張茜的這首《什錦菜》固然不能獲得什么成績,不過她的聲音卻吸引了知名制作人林述泰。
林述泰找到張薔希望帶她錄制盒帶。
1985年,剛滿18歲的張薔出版了首張個人《東京之夜》,引起很大反響,張薔嗓子尖銳,電音的感覺在市場上掀起一陣新風(fēng)潮。
同年,她又發(fā)行了專輯《害羞女孩》,狂賣420萬張。
給社會帶來一個全新的聲音,一個青春的女孩,電音甜聲唱著迪斯科,其開創(chuàng)性不言而喻。
經(jīng)紀(jì)公司看中張薔的商業(yè)價值買斷了她三個月的專輯版權(quán),9000塊錢。
那時候人均工資只有幾十塊錢,萬元戶都罕見,她一個小女孩成了萬元富翁。
為了讓她這“三個月”物超所值,她幾乎住在了錄音棚里,出道第一年就發(fā)行了6張專輯,張張大賣。
她唱愛情、唱少女的情懷、唱著人們沉寂已久的燥熱的心。
跟所有的歌手一樣,她到處去走穴演出。
看演出的觀眾們手里會拿著硬幣,遇到自己喜歡的歌手就往臺上扔硬幣,張薔說,她演出時,硬幣像下雨一樣。
最火的時候,還有人請張薔拍電影。
大作家莫言就去張薔家拜訪過。
當(dāng)年莫言還在西安電影制片廠的編劇,跟著單位領(lǐng)導(dǎo)去張薔的家里請她出演一個角色,只可惜,張薔的母親覺得那個角色并不合適婉拒了。
莫言和張薔也就沒有合作成功。
張薔還是更醉心于音樂。
僅出道兩年,張薔就發(fā)行了19張專輯,每天除了在錄音棚就是在演出。
這樣的名氣也引起一些禍?zhǔn)隆?/span>
有一次她演出回來,剛下火車,就有一幫人堵住她說給她安排了河南的演出,已經(jīng)買好了火車票,必須立刻就走。
張薔很疑惑:還沒有回家就奔赴下一場演出?
她要打電話問母親,卻被這群人強行帶到河南。
到了演出場地,發(fā)現(xiàn)并不是合法經(jīng)營,那里的人強迫張薔演出,甚至不好好給她吃飯。
為了能出去,張薔不跑不鬧,抓準(zhǔn)時機跑了出來。
回到家里后,張薔才知道原來是舅舅把她“賣”給了劇團。
這個小插曲并沒有影響張薔一路走向巔峰。
張薔的唱片總銷量僅次于巨星邁克爾杰克遜。
1986年,張薔登上美國《時代周刊》,成首位受訪的中國藝人 。
《時代周刊》將她與惠特尼·休斯頓、珍妮佛·拉什、鄧麗君等六位歌手一同列為“全球最受歡迎的女歌手”,張薔超越鄧麗君,排第三位。
但國內(nèi)的電視臺、電臺等主流媒體自始至終都不待見她,覺得她登不上大雅之堂,會教壞青少年。
就像那場大型晚會,電視上卻沒有她的鏡頭。
因此見過張薔的人并不多,大家對張薔的印象就是磁帶盒子上小小的照片和獨特的聲音。
關(guān)于張薔的謠言多了起來,有人說她是小兒麻痹,還有人說她的腿有問題。
為了證明自己,張薔發(fā)行了一張專輯,專輯封面是一張泳裝照。
這張專輯一發(fā)出,立刻引起軒然大波。
沒有人敢如此大膽,在磁帶上露出大腿,張薔敢。
毫不意外,一經(jīng)發(fā)出便被洗劫一空。
張薔的名譽守住了,卻引來了主流媒體的抨擊。
再加上張薔接受國外記者的采訪,這位記者的不實言論把張薔推上風(fēng)口浪尖。
央視對張薔全面封殺,不允許她登上大型晚會,演出。
身心俱疲的張薔痛定思痛發(fā)行了專輯《瀟灑的走》,之后暫別歌壇。
從巔峰到墜落,張薔只用了三年時間。
那一年,她只有20歲。
暫別歌壇后,張薔跑到澳大利亞留學(xué)。
那三年她賺了很多錢,在國外過的也很滋潤,每天除了上課就是唱歌。
那段期間她又為唱片公司錄制過幾張專輯。
8年時間張薔給中國的14家音像出版社錄制了27張個人專輯,其發(fā)行數(shù)量已超過2000萬張 。
張薔不在樂壇了卻到處都是她的傳說。
停下來的張薔遇到了愛情。
有一次她去朋友家做客,遇到了一個男生,名叫阿奇。
這個男生看到張薔的第一眼就對她說:你還記得我嗎?
張薔看著他卻想不起來在哪見過。
聊天之后才知道,原來這個男孩和張薔很早就認(rèn)識了,兩家還是世交,但是當(dāng)年阿奇隨父母移居香港之后兩人就再也沒見過面。
阿奇對張薔卻一直記憶猶新。
異國他鄉(xiāng),一來二去兩個人談了戀愛。
沒多久就結(jié)婚了。
只是結(jié)婚之后,張薔并沒有那么幸福,張薔自由個性慣了,婚姻的束縛并不適合她。
幾年之后兩人離婚。
精疲力盡的張薔回國,決定重新開始。
1996年, 她發(fā)行了首張搖滾風(fēng)格的專輯《盡情搖擺》 ,1997年推出專輯《習(xí)慣寂寞》,兩張專輯收錄張薔個人創(chuàng)作的10首作品 。
只可惜,當(dāng)年的市場上有動感的小虎隊、帥氣逼人的四大天王、個性十足的梅艷芳,樂壇一片繁榮景象,沒有了張薔的位置。
她等到了“開放”的那一天,卻沒有趕上真正的紅利。
但張薔曾經(jīng)的輝煌是沒有任何一個歌手可以企及的。
后來,張薔又陸陸續(xù)續(xù)的發(fā)行了很多專輯,保持著對音樂的熱愛。
前兩年她出山參加了“浪姐3”,她還是一如既往,頂著爆炸頭,穿著大膽,唱著前衛(wèi)的歌。
采訪時,記者問她:當(dāng)年《時代周刊》的雜志你還有嗎?
張薔說:扔了。
她沒有一本自己的雜志也沒有留一盤自己的磁帶,就連得過的大獎,搬家時她也全部都扔了。
她說,她是那種斷舍離的人。
所謂的名氣和成就束縛不了她,后來的低谷也不是她的負(fù)擔(dān)。
她就是這樣,與眾不同。
她說,她有一個座右銘:成功只有一個,按照自己的方式,去度過人生。 ???
我們很難簡單的稱她為傳奇,只能在往后的歲月里一次又一次的膜拜,一次又一次的感知。
淘漉:自己平時聽什么歌曲?
張薔:我聽法國音樂,特別浪漫的,能幻想自己在愛情里。法國音樂比較安靜, 也沒那么悲傷,讓人特別舒服,我做家務(wù)的時候也聽。我也聽波薩諾瓦。
淘漉:出道以來,嗓音一直沒變過,是怎么保養(yǎng)的?
張薔:從來不保養(yǎng),我愛吃辣椒。我們家祖?zhèn)鞯模夷棠?0多歲聲音還特細(xì),尖、薄,適合錄音,不適合卡拉OK。我的聲音在卡拉OK也不好,就得在高品質(zhì)的錄音里體現(xiàn)我聲音的優(yōu)越性。
淘漉:音樂道路上對你幫助最大的人,最想感謝的人是?
張薔:媽媽,因為從小生活在音樂氛圍里。幼兒園的時候,我是整托,我媽媽有空的時候就一周來一次,帶著零食來,教我小提琴。我認(rèn)為我是國內(nèi)接觸迪斯科最早的人,家里的親戚和媽媽的朋友只要有國外的帶子,就拿給我聽。我的第一張專輯《東京之夜》也是媽媽的同學(xué)給錄的。
淘漉:小時候媽媽對你的要求是怎么樣的呢?
張薔:比較松散吧,我們像朋友一樣相處。剛開始對我有要求,但我反抗。還讓我考過音樂學(xué)院,就拉小提琴,但我拉的很簡單,拉的像火車在小山跑。我就覺得我是去鍛煉,我拉小提琴是為了培養(yǎng)我的樂感。
淘漉:那時候滿大街都在放你的歌,是一種什么體驗?突然就紅了。
Faye:其實我并不怎么出街,無所謂,這些感受,我比較木,對這種榮譽都不感興趣。當(dāng)時我想演電影,我想唱電影音樂,我覺得那才算是最大的成功吧。在街上聽到自己的歌兒還是挺高興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