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標題:尺度驚麻了,票房虧麻了
“中國版《指環(huán)王》”
“中國人自己的史詩故事”
“踹開中國史詩神話大片的大門”
......
口號喊得很響,期待值被拉得很高。
豆瓣評分從開分的7.7,上映5天后上升到7.8。
但票房表現(xiàn)實在一言難盡。
導演烏爾善在首映現(xiàn)場稱,“第二部第三部已經(jīng)拍攝剪輯完成,如果第一部能回本,明年暑期檔就能看到第二部?!?/strong>
就目前看,《封神》回本還是有壓力。
《封神》是叫好不叫座?本身質量行不行?
一起來聊聊——
「封神第一部:朝歌風云」
2023.7.20.中國大陸
爹中爹
雖然打著“封神”的名號,但影片和原著其實已經(jīng)相去甚遠。
電影基本上只保留了基本的世界觀和武王伐紂的大致框架,核心已經(jīng)變了。
明君昏君之爭,變成了更為現(xiàn)代通俗的正義VS邪惡。
武王伐紂,也成了一個我命由我不由爹的現(xiàn)代故事。
一句話劇透就是:
我假爹殺他真爹,我假爹要我殺我真爹,我殺我假爹。
真·die中die,堪稱中國版《爹的多元宇宙》。
老規(guī)矩,簡單說說改動后的劇情。
冀州候蘇護抗拒圣旨,不肯將女兒妲己送入宮中做妾。
殷壽,也就是后來的紂王,奉旨討伐蘇護。
大戰(zhàn)途中,被封印在地底的狐妖意外被殷壽之血解救。
狐妖附身于已死的妲己身上,被帶回朝歌。
沒過幾天,慶功宴上,太子殷啟借著舞劍之名,突然刺死了親爹帝乙。
這一行為招致天譴,舉國上下災厄連連,生靈涂炭,情況危急。
紂王則大義凜然地宣布,將效仿成湯先祖,修祭天臺,自焚以平天怒。
與此同時,昆侖山上眾仙開會,商討如何幫助人間渡過此劫。
姜子牙奉師命持封神榜下山,尋找天下共主。
由天下共主開榜封神,便能消除天譴,拯救眾生。
自然是先找紂王。
但姜子牙發(fā)現(xiàn),紂王當初說的,和他現(xiàn)在做的,好像有些不太一樣。
修建祭天臺,似乎只是紂王用來找到免于一死的方法的緩兵之計。
果不其然,隨著劇情的進展,紂王的狼子野心也漸漸浮出水面......
優(yōu)缺點
先來聊聊影片的優(yōu)點(下文涉及部分劇透)。
首先,《封神1》(《封神第一部》,以下簡稱《封神1》)是一部真正在老老實實拍中國奇幻大片的電影。
眾所周知,喊“史詩”的中國電影很多,但基本上都成了中國史詩級爛片(《阿修羅》《圖蘭朵》等給觀眾帶來史詩級陰影)。
要么特效渣到讓人懷疑投資方在拍片洗錢,要么審美奇葩到讓人無力吐槽。
而至少在這兩方面,《封神1》做得還算不錯。
雖然特效發(fā)揮很不穩(wěn)定,有些方很驚艷,但仍然有好幾處像是頁游CG,比如帶著一雙水汪汪大眼睛的雷震子。
但整體而言,它如果稱第二,中國目前大概也沒有人敢稱第一。
服化道方面,《封神1》的質感也做得很足。
符不符合史實且另說,但至少審美算是在線。
就拿楊戩來說——
時隔多年,我仍然會想起那天被《封神傳奇》亮瞎眼的恐懼。
如今再看《封神1》里仙氣飄飄還略帶中二少年氣質的楊戩,如重見光明。
《封神傳奇》,楊戩
大場面,《封神1》也有。
開場紂王攻城,萬馬齊飛,箭雨呼嘯,場面十分震撼。
結尾救法場稍遜,但也算拍得有模有樣。
其次,《封神1》對于原著的改編,還蠻有新意的。
其中最重要的改動是,影片新增了一個既復古又現(xiàn)代的概念:質子。
各方諸侯,必須挑選自己的一位兒子送入朝歌,當成人質,此為質子。
姬昌的兒子姬發(fā),便是其中之一,也是本片的主角。
紂王是他的養(yǎng)父,是他心目中的大英雄,是他的精神偶像。
而第一部講的,其實就是姬發(fā)精神偶像塌房,發(fā)現(xiàn)英雄是邪神的故事。
因為“父子”這層關系的存在,讓影片也帶上了反抗父權的意味。
眾所周知,父權的終極形態(tài),便是皇帝。
而影片還在此基礎上更近了一步——
影響和操控主角姬發(fā)的,是一種精神控制,一種意識形態(tài)。
這遠比對抗現(xiàn)實層面的壓迫要難得多,因為你最大的對手,是你自己。
添此一筆,讓整個故事有了更加抓人,也更加現(xiàn)代的戲劇性。
不得不說,導演在改編上的眼光,確實毒辣。
當然,影片的缺點也不少。
實際上大部分也不算是什么硬傷,而是讓人忍不住想吐槽的一些細節(jié)。
比如,開場大戰(zhàn),導演花了很多心思去拍。
光是找好看的馬,訓練演員騎馬,便不知耗時耗力幾何。
但這高聳的冰墻,一片白茫茫的場景,后面甚至還加入了火的元素......
我只想說:朋友,你是否在找《冰與火之歌》。
此外,因為要鋪墊世界觀,也導致第一部拍不了更多的大戰(zhàn)。
聞太師討伐西岐,眾神仙斗法的精彩戰(zhàn)斗場面,都在后面二三部。
對于很多沖著“史詩戰(zhàn)爭”而來的觀眾來說,難免會感到有些失望。
影片很多劇情上的邏輯也很奇怪。
比如楊戩和哪吒。
造型、戰(zhàn)斗,帥歸帥,但這兩人基本全程都在送快遞。
而且,為什么每次送東西,這倆都得一起?
我尋思著,楊戩每次好像也沒拿東西啊,難不成哪吒是路癡?
還有姜子牙。
在前面他還急得要死,不肯休息片刻,因為每天都有人因天譴而死。
但最后彩蛋里,怎么就開始悠哉悠哉地釣起魚來了?
為了重現(xiàn)名場面而罔顧邏輯,多少有些因小失大了。
另外,導演的某些惡趣味,也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。
比如,影片號稱“充滿男性氣息”。
但就成片的效果來看,誰家男性氣息會玩捆綁,還專門把胸給凸顯出來?
這確定是凸顯的是男性氣息?
這確定不是壯碩版本的郭敬明審美?
誰教你這么綁的?
圖源網(wǎng)絡
又比如妲己的設定。
影片去除了她“紅顏禍水”的設定,讓她更像純情小狐貍。
但,影片卻又無法拋棄妲己魅惑的設定。
前期的宣傳便是如此,擺明了拿她來當性感神秘嘉賓。
影片中也有不少帶上了性意味的鏡頭。
甚至還有一段雖未明說,但尺度極大的三人合奏戲。
為什么舞盡鼓停之時,妲己非常明顯地叫了一聲?
為什么紂王的表情看起來那么奇怪?
為什么紂王汗流浹背,氣喘吁吁地對伯邑考說:你讓我很開心?
為什么妲己要跑進雨里,仿佛受到了某種洗禮?
看過的朋友,可以自己去想想,這段到底在拍什么(當然,也可能是我瞎想)。
既要人家純情,又要人家性感,既要人家忠貞,又要人家風騷。
所謂的女性角色的推陳出新,或許又只是一種錯覺罷了。
不過,全片最大的問題還是,主角姬發(fā)被拍得根本就不像主角。
且不說幾位年輕男主長得都差不多,讓人有些臉盲。
姬發(fā)的內(nèi)心思想,基本全靠旁白念:我要做像紂王一樣的大英雄。
這句話起碼被換著花樣說了三四遍,生怕觀眾不明白角色行為動機。
但,具體到情節(jié)中,只有開場紂王帶著他們討伐蘇護,帶了這么一點意思。
姬發(fā)對紂王的崇拜之情,根本就沒有體現(xiàn)出來。
后面的反叛弒父,自然也不具備什么情感說服力。
拍完紂王拍殷郊,拍完殷郊拍姜子牙。
直到影片過半,敘事視角才轉回到主角姬發(fā)身上。
反倒是作為配角的姬發(fā),從崇拜紂王到認清真相,拍得明明白白,戲份充足。
片中甚至還專門安排了一段姜子牙和他的辯論戲,直接拍出了殷郊的糾結。
這讓一旁的主角姬發(fā),就顯得很呆。
開始?結束?
最后,吐槽歸吐槽。
整體而言,《封神1》還是值得一看的。
畢竟,這真的是這么多年極少數(shù)認認真真在拍中國奇幻故事的電影。
但或許是因為此前被傷過太多次,觀眾對《封神1》的熱情并不怎么高。
2012年宣布計劃時,奇幻大片還是能賣的階段。
等到2018年開機,隨后便碰到了《阿修羅》《誅仙》等一大堆史詩級爛片。
觀眾對于此類影片的信任已經(jīng)被消磨殆盡,《封神1》屬實是有些生不逢時。
過于認真的拍法,再加上第一部需要鋪世界觀的關系,也導致電影基本上沒有什么可以拿來玩梗營銷的點。
《阿修羅》
我猜,這大概也是為什么最近片方放出了聞太師班師回朝的彩蛋。
靠第二部大戰(zhàn)的噱頭來吸引觀眾,實乃沒有辦法的辦法。
講真,我還挺想看后面的大破十絕陣,各路神仙決戰(zhàn)斗法的場面。
但是照目前的票房情況來看,似乎是有一點困難。
影片的二三部能否順利上映,仍然取決于第一部的票房成績。
照坊間本片近10億成本的說法,第一部大概率要虧麻了。
中國史詩神話大片的門,還沒踹開,就似乎已經(jīng)要被關上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