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標題:暑期檔最重磅國產(chǎn)大片,這次能“封神”嗎?
不知不覺已經(jīng)七月,今年的暑期檔院線終于恢復了熱鬧。
眾多影片相繼定檔,今天咱們就來,聊聊其中最重磅的國產(chǎn)大片——《封神第一部》。
這部影片,確實讓關注的影迷等待了許久。
從2014年開始劇本創(chuàng)作,到2018年以三部連拍的方式開拍,2020年拍攝殺青,再到如今第一部終于定檔上映,整個過程跨越10年,即便是在同類規(guī)模的工業(yè)大片里也實屬罕見。
這么久的等待期,再加上取材自《封神演義》的主題,讓影片在上映前就話題不少。
有人堅信十年磨一劍,這次終于能看到中國神話在大銀幕上的精彩演繹;有人則抱懷疑態(tài)度,認為“跳票”良久十有八九是個不祥信號。
不過在接連幾波預告片放出后,這種疑慮很快打消。
從預告中不難看出,不論是宏大的戰(zhàn)爭場景,逼真的視效奇觀,還是真實還原商王朝風貌的美學氛圍營造,影片在制作層面都有所保障。
導演烏爾善此前的兩部代表作,《畫皮II》取材自《聊齋》,《尋龍訣》改編自《鬼吹燈》系列,可以看出他對中式奇幻題材的把控駕輕就熟。
獨樹一幟的美學風格讓人印象深刻,與封神故事也十分契合。
說了這么多,還是回到正片。
《封神第一部》的劇情,簡單概括的話,和大家耳熟能詳?shù)摹斗馍裱萘x》并無太大出入,按照主角陣營大致可以分為三條線索——
商王殷壽(費翔飾)勾結(jié)狐妖附身的妲己(娜然飾),昏庸無道、暴虐成性,引發(fā)天譴;
昆侖仙人姜子牙(黃渤飾)攜“封神榜”下山,尋找天下共主,以救蒼生;
西伯侯之子姬發(fā)(于適飾),也就是后來的周武王,在認清商王的真面目后反出朝歌,決意滅商。
殷商距今已有三千余年,《封神演義》是明朝人許仲琳創(chuàng)作的長篇虛構(gòu)小說。
可以說,這個故事在成書時就以歷史為本,融合了作者宏大的想象力,才構(gòu)建出一個人、仙、妖共存的上古神話世界。
它是如此神秘迷人,以至于無數(shù)影視作品都曾爭相演繹。
這次以“三部曲”的形式重新詮釋,又能拍出什么新意呢?
在我看來,影片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它并非一部僅靠視效吸眼球的魔幻大片,而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神話史詩。
全片以姬發(fā)作為第一人稱主角,他從小以質(zhì)子身份留在商王殷壽身邊,隨他四處征戰(zhàn),與他的兒子殷郊情同手足。
在年少時期,姬發(fā)夢想成為像殷壽一樣在戰(zhàn)場上有勇有謀的大英雄。
然而目睹殷壽與狐妖勾結(jié)、墮落成為暴君的過程,逐漸讓他的信仰崩塌,陷入痛苦與迷茫之中。
究竟何為英雄?善與惡該如何決斷?
人如何找到屬于自己的身份?
在一系列的生死危機中,姬發(fā)正因為想清了這些問題,最終離開相隨和崇拜多年的“養(yǎng)父”,完成了內(nèi)心的立場轉(zhuǎn)變。
在這個角色身上,你能看到一個熱血之人對夢想的追逐、一個身處夾縫之人對歸屬感的找尋,也能看到一個人因價值觀的成熟而從彷徨走向堅定的過程,這其實是史詩故事中非常典型的英雄成長路徑。
影片花費大量篇幅去描繪主角的心路歷程,對于人物的善惡辨別、自我覺醒和親情救贖,都有著嚴肅的思考。
正如導演在采訪中所說,神話不光是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的結(jié)晶,也是我們每個人內(nèi)心精神世界的一種隱喻的、象征性的表達。
其次,影片擁有成熟的世界觀和令人信服的群像塑造。
片中呈現(xiàn)的世界觀,本就依據(jù)中國古代神話體系而建立,波瀾壯闊的同時對中國觀眾而言具有天然的親切感,《封神演義》中諸多耳熟能詳?shù)拿麍雒娑加兴尸F(xiàn)。
在人物方面,除了上面提到的姬發(fā),片中塑造的眾多主角,不論善惡都有鮮明立體的形象。
殷壽為成為天下霸主,不惜與狐妖勾結(jié)行惡;
姜子牙為救蒼生,甘愿放棄數(shù)十年修行的法力;
西伯侯姬昌明知前路兇險,仍然應召去往朝歌;
比干為喚醒殷壽、拯救大商,自愿挖出心臟……
可以說,在怪力亂神的世界觀設定下,《封神》的核心仍然在于對人的欲望與品行的描摹。
這使得封神故事雖為神話,卻能穿越時間與現(xiàn)代人的所思所想產(chǎn)生共鳴。
值得一提的是,《封神》的故事是非常本土的中國故事,既有真實的歷史,又有對神話的幻想。它不僅僅是怪力亂神的仙魔大戰(zhàn),更講述了個人命運的起伏與商朝由盛入衰的社會轉(zhuǎn)變。
影片以人物視角切入,講述英雄的成長,又以三部曲的體量,呈現(xiàn)一個朝代的興衰,敘事具備史詩的格局。
而在細節(jié)上,同樣是通過根植于中國文化的美學風格,營造出厚重的歷史質(zhì)感。
在籌拍期間,導演帶著主創(chuàng)團隊走訪了河南、陜西、山西等地關于商周的文化遺址和博物館進行實地采風,以元明道教水陸畫為基礎,融合商周青銅器美學元素以及宋人山水,將其運用于服裝造型、道具搭景等各個方面,為封神三部曲建立一套獨有的美學體系。
大到宮殿城池的建造結(jié)構(gòu),小到青銅器上的紋樣裝飾,都是從史料記載中提取美學元素,進行符合故事背景的創(chuàng)作。
商王殷壽所在的龍德殿,就動用了800多名木雕工藝師耗時35000小時搭建。
而至于龍須虎、墨麒麟等傳說中的幻想生物形象,更是將中國的美學、中國的創(chuàng)意與全世界最先進的電影技術做一個結(jié)合,既保持中國傳統(tǒng)造型的審美效果,又讓幻想生物栩栩如生,讓觀眾感覺真實可信。
總的來說,《封神第一部》同時兼具了封神故事的浩瀚想象力、厚重的歷史質(zhì)感和真摯的人物情感,是一部中國獨有的神話史詩大片。
作為擁有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古國,神話史詩大片在中國其實有著數(shù)之不盡的取材土壤,但在銀幕上,這一類型影片卻少有較為成功的呈現(xiàn)。究其原因,神話史詩大片對于投入成本、電影行業(yè)的工業(yè)基礎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。
封神三部曲的出現(xiàn),其實具有一定的類型拓荒意義。影片從創(chuàng)作過程到最終呈現(xiàn)效果上,都能見其誠意,為之后同類題材的創(chuàng)作者提供經(jīng)驗,因此值得關注。
經(jīng)過多年的等待,影片終于定檔7月20日上映。
希望在這個炎炎夏日,每個人都能在影院看到自己心目中的封神宇宙。